東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現在位置:首頁 / 綠能新聞 / 新聞專區

新聞專區

2014-06-05

兩岸新興產業從競爭步向合作的關鍵

經濟部長張家祝日前在APEC經貿部長會議和大陸商務部長高虎城舉行雙邊會談時,高虎城向張部長表示:「兩岸雙方產業發展已從過去合作大於競爭,逐漸變為競爭取代或大於合作,兩岸間需要一個機制來加強產業互補合作,而非往競爭的方向發展。」事實上,兩岸產業的競爭態勢這幾年已經愈來愈明顯,但官方從來沒有在正式的場合如此坦白提出,顯然雙方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希望透過雙方的積極作為來解決。

兩岸都制定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原本各自寄望透過新興產業的培育來進行體質的調整,並進一步促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但因為雙方規劃的項目重複性頗高,有些產業已面臨短兵交接,而有些產業也將在不久的未來陷入競爭大於合作的窘境,的確需要未雨綢繆。

舉例而言,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其中之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其所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LED照明,2015年80%以上晶片實現國產化,70%以上檢測設備國產化;新型液晶顯示面板(LCD),2015年滿足大陸本土彩色電視機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零組件產業規模占全球20%;太陽光電,2015年電池生產設備和輔助材料本土化率達到80%。

從中國大陸本身的產業自主來說,其主要目標是希望建置完整的供應鏈,因此所規劃的產能都是以滿足大陸本土市場的進口替代需求為主,就戰略面有其思考的角度,但在中央與地方協調不足而產能全開的狀況下,加上中國大陸以外其他國家的產能,對全球市場而言,卻可能造成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災難。近幾年的太陽光電產業,未來的LCD面板、LED照明都可能步上類似的結局,豈能不審慎應對?

因此,如何採取積極的作為來進行合理的分工,避免重複投資與惡性競爭,應是當前兩岸產業合作最關鍵的議題之一。雖然在ECFA架構下已有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執行兩岸新興產業合作一段時間,但成效至今並不彰顯。究其原因,除總體環境不佳及產業特性外,缺乏兩岸官方高層次的產業合作政策和指導性意見,應是主要的瓶頸所在。

兩岸產業要由競爭走向合作,應先有頂層的設計,透過描繪兩岸合作雙贏的願景與目標,讓未來的策略與行動能夠有穩固的支撐,而非各抒己見沒有共識而耽誤了合作的時機。例如,若認為將兩岸標準進一步推向國際標準組織及研發下世代產品是對雙方產業都有利的方向,那麼就應積極思考如何整合兩岸新興產業的研發能量與資源,儘快完成兩岸產業標準訂定,並進一步將之推向亞太及國際。

以前述已供過於求的太陽光電產業而言,由於兩岸太陽光電電池模組的產量為全球前二大,甚具國際競爭力,兩岸可思考共同開發下世代技術及制定標準。2013年10月第10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於台北舉辦時,兩岸達成持續推動兩岸太陽光電共通標準應用推廣等四項共識,包括繼續開展兩岸太陽光電相關標準的測試比對試驗工作、太陽光電建築一體化(BIPV)相關標準及應用研究等,就應該持續追蹤落實。

在LCD產業方面,也可考量合作進行消費行為需求的探索,針對新興市場訂定下世代產品規格,以對焦技術發展方向,先期做新興市場部署,例如可藉由全球華文學習風潮,制訂華文學習市場的電子書包或孔夫子書包標準,以拓展包括系統周邊、關鍵零組件、材料及數位內容在內的孔夫子商機,相信有機會可以開展兩岸產業進軍全球市場的新格局。